绿扬好人家
——家风故事展播
家风是一种沉淀
从五千年的文明深处走来
带着历史的芬芳
家风是一种传承
如淡淡春风轻拂过昆仑山脉
好的家风
是沉淀在骨骼里的品格
更是砥砺品行的“磨刀石”
今天我们向大家展播
扬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邗江分中心吴娟的文章
展开剩余74%《广陵琴人刘扬的家风故事》
我有幸聆听了刘扬为母亲刘蓉珍举办的百岁诞辰古琴音乐会。这场跨越时空的琴会,琴弦震颤间,三代人的孝悌精神、师承伦理与文化担当,在当代舞台具象呈现,谱写出震撼人心的生命诗行。刘扬,作为广陵派古琴传人,同时身兼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、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等多重身份,并受聘为国家古琴文化首席专家。
幼年丧父的刘扬,自幼随外祖父——广陵琴派宗师刘少椿生活。日军侵华时,刘少椿舍家财携古琴逃难,展现出“琴在人在”的风骨,为家族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基因。九岁起,刘少椿便以严苛的标准启蒙外孙,用三十遍《长琐》练指,将文武兼修的理念深植于刘扬的血脉之中。虽未及亲授绝学便溘然长逝,但月下抚琴的身影与《樵歌》的苍劲之音,早已成为刘扬的精神支柱。
命运转折始于下乡知青返城后。彼时的钢铁厂工人刘扬,背负着三代传承之诺,追随刘少椿弟子梅曰强习琴。三班倒的疲惫无法阻挡他的热忱,他常星夜兼程赴南京求教。在梅曰强狭小的斗室中,琴理与生活浑然一体,一床一琴桌间,《忆故人》的苍茫琴音与抵足而眠的温情,淬炼出超越血缘的师徒情义。梅老病逝时,刘扬在灵前抚奏《忆故人》,弦声中流淌的不仅是哀思,更是两代琴人的衣钵传承。
在琴道中,刘扬坚守着伦理的底线。孝悌为本的血脉传承,让他将退休后的恩师接至扬州奉养,师徒同食同寝的赤诚,将“师徒如父子”的伦理观具体化。其母早年借钱助他斫琴谋生,代际间“母慈子孝”的互助,使孝道从家庭伦理升华为对文化的守护责任。这种家风,不仅体现在对长辈的尊敬与照顾上,更体现在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上。刘扬深知,琴脉即血脉,守护琴脉就是守护家族的荣耀与使命。
守正出新的传承智慧,在刘扬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。从外祖父“宁毁琴不违音律”的执念,到他独创偏锋运腕技法革新传统指法,三代人践行着“守正不泥古,出新不离宗”的家训。他在千年琴脉中劈开新径,左手托举广陵派十六字真传,右手以《平沙落雁》的澹泊、《梅花三弄》的坚贞,叩击时代共鸣,成就了“左手传统,右手当代”的艺术格局。这种智慧,不仅体现在对琴技的精益求精上,更体现在对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上。
匠魂琴心的价值底线,是刘扬斫琴之路的坚守。为延续琴脉,他踏上了斫琴之路,母亲借来的三千元启动资金,化作“以琴养琴”的生存智慧。他首创琴板深浅差异化挖制技法,即便内层漆料亦用顶级材质,将“宁毁不滥”的匠魂注入每道工序。这种“工匠、斫琴师、妙指、正心缺一不可”的训诫,恰是《七弦琴操缦经》“心静体端”的现代演绎。这种匠魂,不仅体现在对琴器的精心打造上,更体现在对艺术的敬畏与追求上。
千年琴脉的当代回响,见证了刘扬家族三代人的传承与坚守。从刘少椿携琴避战的烽火岁月,到刘扬在钢厂轰鸣声中的琴心不泯,他们用生命串联起文化基因链。刘扬家族的故事早已超越技艺传承的范畴,成为中华文明“生生不息”的微观镜像。琴道淬炼的不仅是弦上功夫炒股入门与技巧,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图谱的当代重建。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,刘扬不仅继承了先辈的琴技与文化担当,更将其发扬光大,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发布于:北京市富兴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